我觉得周末应该看点什么,就看了这本书,因为最近一直有点沉迷于“个人的努力很重要,但也要看历史的进程”这样子的忧虑之中。总觉得个人的沉浮在历史的进程前微不足道,所以就默默躺平了。

也有一个,是联系以前同学的时候,听到一个朋友上个月收入顶我一整年收入。他是做校外培训销售,某国教育培训行业在某国举一国之力打压之下繁荣发展,他这也算是遇上的浪潮,这些年过得都很不错。

这本书是应该归类于成功励志类型吧,字数有十六万字,放在架子上充数的书,算不上畅销书。这些都是我瞎说的,算不算畅销书我不关心。

那些工作很久的人,并不会表现出出色。事实上,我们周围能接触到的人也都是普通的,就和我们一样。工作年限的增加不会导致经验的线性增加。工作二十年的人,可能比起学徒阶段的人不会好到哪里去,虽然这会让听得人很难受,但现实可能真的会这样子。

我们可以从那些出色的人的经历反推他们的过去,总结达到某个领域出色所需要的条件。但是却不可以使用这些条件,去复刻这种成就。那个过程就像哈希的计算一样,可以计算一个字符串的哈希值,但是却不可以通过哈希值来算出原来的字符串。

这些条件里面并没有包括天赋,有的是时间的积累。和市场上的其他成功学书籍一样,结论并不出奇,只要花时间努力练习就能达到某种成就。作者将这个称之为【刻意练习】,我们看到的只有【练习】,却经常忽略【刻意】这个词。

作者拿来举例的类型大多数音乐家、运动员、画家。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从小开始培养,到达成名的时候,已经有十年以上的经验,成千上万个小时的练习。即使很年轻,那也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,通常开始练习的年龄都是个位数。这个是练习的部分,另外一部分是专注,并且有效的练习。我们大多数人注定不会实现财富自由,需要一辈子打工,然后有二十年的行业经验,只要时间充足,就一定能达到。但是这些经验,却不会让你变得出色,因为你只是待在舒适圈里面,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,这不是刻意练习。如果需要变得出色,要不断的寻找自己还没有学会的,不断练习,而不是一直重复已经学会的。这个过程并不会轻松,需要专注力,也许很痛苦,还要坚持十年。所以如果是无效、自我安慰式的学习,那还不如不要好。

后面有个章节写到了团队去了,这个我看不出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,感觉像是在水字数、或是作者飘了还是翻译问题,我就不知道了,总之我是想不起来这个章节有什么内容。

但是大量的练习还是不够,如果你现在开始学习某项运动、或是音乐,我也觉得不太可能能在行业内达到某种顶级水平,因为书中的举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。这些有着顶级成就行业出色的人,他们在小时候在开始训练,他们周围有着优秀的导师,他们在成名之后还会保持高强度训练。之所以会有这些差距,是因为物理限制,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。如果像小说里面,人类通过修炼获得无尽的寿命之后,那么谁先领跑好像就没有那么重要了,重要的是谁活得足够长。

书中最后还提到,超过十年的高度专注的练习,如果是外在激励,是无法坚持下来的。只有本人想要这么做的时候,才可以做到。但是最开始,我们并不会对某些事情着迷,我们自身也没有必须做某些事情的DNA(除了繁衍后代),所以通过后天的引导,将外在激励,变成内在激励,使得我们感觉不得不做某事是不行的。

除了刻意练习之外,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我觉得,比起书中的原味鸡汤,这个更加有意思。我们进入了一个资本过剩的年代,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。简单是,与其将钱花在生产资料或是市场扩充上,花在招募技术人才上,更能撬动受益的杠杆。

另外一个,我将它成为知识的通货膨胀,这在体育或是绘画领域都一样。把今天的运动员放在上个世纪,每个人都能刷新世界记录吧。通常,以前读完高中,十二年的教育已经算是高等人才,而现在需要读完大学,毕业的时候已经 22 岁,而其中一大部分人还会继续选择考研和读博。互联网普及开来,知识通过网络传播,不再是以前的师傅学徒机制,大多数普通人会注定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到很多奇怪的知识。

上次回到家里,家里面的哥哥姐姐都在聊赚钱,养娃,似乎除了这个话题,也没有其他可以讲的。我和哥哥说,现在孩子还小,以后读书的时间还很长,可以不用这么着急。他现在每年支出十来万,吃住和孩子教育各占一半,这还是比较省的了。他说我不懂,没有吃过学历的亏,像他没有学历初中就出来外面混的人,很难。如果现在孩子读书不好,落后一步就会落后很多步,以后只会更难。

我找不到反驳的话,也算是认同了他说的那些,以他的立场来说没错,以现在的社会背景来说也没错。

其实从小就高强度的学习、做题、考试,非常接近前面说的【刻意练习】。通过十几年的上学还有校外培训,也许能培养出某个方面特别出色的人才。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,一个是出题的老师,在出题目的时候,需要遵从考纲指导,将考试内容限制在某个范围内。这个是考试的里,考题的面是题目内容不能和往年一样。另外一点就是考试内容需要根据难度分层级,达到严格合理的比重。考题出完之后,出题的老师有严格的保密要求,具体细节我不清楚。教育机构方面,会针对往年题目进行分析,另外一边会针对出题老师风格进行分析,有时候也会请一些名校(通常是高中)的老师开专题演讲(现在是否还允许这种操作已未知)。分析的时候,包括出题老师所在学校、学校近期周期性考试的试卷在内,这些对于校外机构和普通学校而言,都是重要的一手资料。总之,对出题方而言需要严格遵守一些铁则,以此保证考试合理性。对于教育机构而言,则需要尽可能地分析题目风格,抓住所有可能考点,并且分析考点出现概率,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预测分析的。对于学生而言,则是以每次考试成绩为基准,进行针对性的补缺补漏。考试成绩的变化,可以说是最佳的量化学习效率的手段,书中说过【刻意学习】,需要学习没有掌握的内容,而不是重复那些已经会了的内容。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完美的情景,各种方方面面的人事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着,这可能是我认为【刻意学习】的最佳实践。学习时间长短、学生内在的积极性、相关科目导师的水准、家长的督促配合,在这个过程中都显得非常重要,为了达到某个程度的出色,这些条件缺一不可。

该死,又想起那个教育销售,明明以前是同学,现在却一个月赚的钱比我一年还多。

我没法反驳我哥哥的另外一个原因的就是,我对于知识通货膨胀的理解,在未来所有的普通人都需要掌握比现在的成年人还要多很多的知识,学习这些知识非常耗费时间。在孩子还没有成年之前,就灌输大量的书面知识,等到以后慢慢消化,并不完全是错误的。因为学习,并不是有趣快乐的一个事情。

当然考试终究是考试。就像在 LeetCode 上做题目一样,也许做 100 题 LeetCode ,对我编写代码提升很大,我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。但是如果在 LeetCode 上做 500 题、1000 题目,我得到的是,我的对于某个方面的阅读理解提升了,并且我很会在 LeetCode 上做题目。做再多的题目,并不等同于编写程序的能力的提升。

总之,有效的学习是必须。如果把虚假的努力,当成缓解焦虑的自我安慰,沉迷在这样的毒药之中,还不如打开短视频平台,让自己快乐更好。